當前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正保婦幼課堂 > 嬰幼兒早教系列課程 > 正文

1-3歲寶寶獨立意識培養(yǎng)6要點

 來源:醫(yī)學教育網(wǎng)    打印 | 收藏 |
字號

| |

盡管1~3歲寶寶的自理能力十分有限,但從心理發(fā)展的角度講,“自己來”標志著寶寶自我意識及獨立意識的萌發(fā)和增強。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呢?下面就隨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父母應承認寶寶的獨立人格

平時多和寶寶平等交談,讓寶寶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放手讓寶寶去做他喜歡的、且不違反原則的事,使他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能力。在這些活動過程中,讓寶寶逐漸意識到,他是一個有獨立思想和獨立能力的人,不是事事必須依賴父母。

確定適當范圍,支持寶寶“自己來”

凡是寶寶能自己做的事,必須支持他自己做,并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自己來”的范圍。如1歲的寶寶吃飯時要自己來,便可滿足其要求,不要怕他把飯灑到桌上;2歲左右的寶寶要自己洗手洗臉,自己爬樓梯、穿脫鞋子等等,均應支持,允許他自己做。這樣既可鍛煉寶寶動作的靈活性、準確性,又可增強寶寶自理的能力。

父母要以身作則

孩子的獨立意識需要慢慢培養(yǎng),父母面對孩子的時候要把孩子當成朋友來對待,幫助孩子一點一點成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以身作則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希望全天下的孩子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讓寶寶用于承認錯誤,承擔責任

很多時候由于寶寶的粗心丟掉了玩具,或者由于動作不協(xié)調導致摔跤,家長們就會說都是自己不好,或者都是絆倒寶寶的石頭不好等等,低聲下氣地向寶寶“道歉”。父母可能以為這樣做會使親子間關系融洽,其實不然。這容易形成親子間既依賴又對立的關系。寶寶年齡小不懂道理,父母為討好寶寶,把自己降低到寶寶的水平,會使寶寶從心里不尊重父母,認為一切都是父母或者外物的錯,總之不是自己的錯誤,這樣就會形成事事依賴父母、事事反抗父母、事事找借口的不良習慣。

堅持讓寶寶自己走路

如果路途較遠,可以讓寶寶中途多休息幾次。不要一喊累,就心疼地抱起寶寶或者打車。這樣下去,孩子自然會產(chǎn)生依賴心理。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稍事休息,待體力恢復后,繼續(xù)自己走。這樣做才不致使寶寶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到父母的羽翼下尋求庇護。

讓寶寶學會忍受適度的疼痛

寶寶在路上不小心跌倒后,有的家長往往會趕緊扶起孩子,然后心疼地問:“是不是很痛?”這種問法會使寶寶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疼。”父母會說出誘使孩子產(chǎn)生依賴心理的話,反映出父母的一種心態(tài),即一方面想嚴格管教寶寶,另一方面又希望寶寶撒嬌或依賴父母。父母應該用“不痛吧”的問法取代“痛嗎”。寶寶自然會回答:“不痛!”,父母就該及時表揚寶寶“真勇敢!”如此則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1-3歲寶寶獨立意識培養(yǎng)6要點,還請大家多多關注醫(yī)學教育網(wǎng),我們會隨時更新更多更好的有關醫(yī)學知識、醫(yī)療招聘及考試輔導等相關信息。敬請期待!

退出
特別推薦
官方微信公眾號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wǎng)官方微信
  • 第一步:微信掃二維碼關注“正保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 第二步:點擊公眾號推送的圖片,并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
歡迎合作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