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本質的形成是口腔主治醫(yī)師考試中常出現的內容,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匯總如下,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復習掌握。
鐘狀期后期,成釉器的內釉上皮分化成熟,并對牙乳頭發(fā)生誘導作用。與內釉上皮基底膜相接觸的牙乳頭細胞,開始分化成高柱狀的成牙本質細胞,細胞核位于細胞的基底部,在細胞的頂端細胞器增多,有發(fā)達的高爾基復合體、粗面內質網與核糖體,這些結構表明細胞已具備了合成蛋白質的功能。成牙本質細胞通過細胞頂端的胞漿突起中的分泌泡,將蛋白質分泌到細胞外,最先形成尚未礦化的膠原基質即前期牙本質。當成牙本質細胞分泌一段牙本質基質后,成牙本質細胞便逐步離開基底膜,即未來的釉牙本質界,向牙髓中心方向移動。與此同時,在成牙本質細胞后面,留下一短粗的胞漿突,即成牙本質細胞突起,這些細胞突起被埋在前期牙本質的基質之中。在牙本質基質形成時,偶有幾個牙本質細胞胞漿突起穿過基底板至成釉細胞之間,日后則成為釉梭。
牙本質的形成首先是有機膠原基質的形成,然后是羥磷灰石晶體的沉積。膠原纖維最早出現在基底膜下方,聚集在無結構的基質內,與基底板垂直。大部分膠原纖維在深層形成致密網,組成牙本質的基質。其中纖維的排列方向大致與牙本質表面平行,并包圍成牙本質細胞突起的周圍,形成未來的牙本質小管。
牙本質基質形成后立即進行礦化,基質形成一層即開始礦化一層。成牙本質細胞一邊形成牙本質基質,一邊形成一些基質小泡,這些小泡分泌到牙本質基質中。細胞外小泡內含有微小的羥磷灰石結晶,以后晶體長大,小泡膜破裂,泡內的晶體便成簇地分散到前期牙本質的基質之中。以后晶體繼續(xù)長大,并相互融合,最終前期牙本質基質礦化。在礦化過程中,羥磷灰石晶體沉積在膠原纖維內和表面,并沿著纖維的長軸排列,在牙冠部最先形成的牙本質,稱為罩牙本質(mantle dentin),該牙本質厚度約20μm。罩牙本質形成后,圍繞牙髓牙本質繼續(xù)形成,稱為髓周牙本質(circumpulpal dentin),構成牙體組織的大部分。牙本質的形成與礦化均是從釉牙本質界開始的,在牙尖區(qū)呈圓錐狀,一層一層有節(jié)律地沉積,直至牙冠厚度的完全形成和牙開始萌出。
牙冠的牙本質每天沉積約4~8μm,逐漸增加,當牙萌出后,牙本質的沉積每天減少約0.5μm。每天新形成的牙本質與先形成的基質之間,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到一明顯的生長線或增殖線(incremental line),這是基質形成變慢或休止,繼而使礦化發(fā)生改變所留下的痕跡。
牙根部的牙本質形成與冠部牙本質形成相似,略有不同的是它開始于赫特威(Hertzwig)上皮根鞘內側面,其發(fā)育過程后述。
以上就是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容,希望對各位口腔主治醫(yī)師考生有所幫助,更多知識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