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標記物制備及鑒定
放射性標記物制備及鑒定,快來跟著小編了解一下吧!
(一)原理:以放射性碘原子置換被標記物分子中酪氨酸或酪胺殘基以及組胺殘基上的氫原子。蛋白質、肽類等含有上述基團,可用125Ⅰ直接標記,不含上述基團的甾體激素或藥物分子,須連接相應基團才能用于放射性碘標記。
(二)標記及類型
1.直接標記法:肽類、蛋白質和酶的碘化標記。常用的方法為:①氯胺 T(ch-T)法;②乳過氧化物酶標記法。
2.間接標記法:也稱連接標記法,是最常用的間接碘標記方法。該法主用于甾體類化合物、環(huán)核苷酸、前列腺素等缺乏碘標記基團的小分子化合物的標記。
(三)放射標記物的純化
1.凝膠過濾法:分子篩機制。
2.離子交換層析法:游離125Ⅰ與標記物分子極性差異進行吸附解離。
3.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PAGE):按分子所帶電荷和直徑不同在電場作用下分子遷移速率不同。
4.高效液相色譜法。
(四)放射標記的鑒定
1.放射化學純度:單位標記物中結合于被標記物上的放射性占總放射性的百分率,要求>95%。該參數(shù)還是觀察在貯存期內標記物脫碘程度的重要指標。
2.免疫活性:制備的標記物與抗體結合的能力。
3.比放射活性:單位化學量標記物中所含的放射性強度,即每分子被標記物平均所結合放射性原子數(shù)目。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關于臨床檢驗技師的資訊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