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癥狀:又稱山胡桃叢毛病、疥子、痂疤。主要為害核桃楸葉片。發(fā)病初期葉面散生或集生淺色小圓斑,大小1mm左右,后病斑逐漸擴展至4~13×3~10(mm),病斑顏色逐漸變深,多呈圓形至不規(guī)則形,痂疤狀;葉背面對應處現(xiàn)淺黃褐色細毛叢,嚴重時病葉干枯脫落。河北、遼寧、吉林均有分布。
病原 :Eriophyes tristriatus erineus Nal.稱胡桃絨毛癭螨,屬節(jié)肢動物門,蛛形綱癭螨目。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胡桃絨毛癭螨秋末潛入芽鱗內(nèi)越冬,翌年溫度適宜時潛出危害。通過潛伏在葉背面凹陷處之絨毛叢中隱蔽活動,在高溫干燥條件下,繁殖較快,活動能力也較強。河北7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發(fā)生較多。
防治方法
(1)加強管理,及時剪除有螨枝條和葉片,集中燒毀或深埋。
(2)藥劑防治。芽萌動前,對發(fā)病較重的林木噴灑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及克螨特等殺螨劑。發(fā)病期,6月初至8月中下旬,每15天噴灑1次45%晶體石硫合劑300倍液或噴撒硫磺粉,共噴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