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細胞質脫落下來的小塊,故無細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細胞膜,血小板體積小,直經為2~4微米,呈雙凸圓盤狀,易受機械、化學刺激,此時便伸出突起,呈不規(guī)則形,電鏡下血小板的膜表面有糖衣,能吸附血漿蛋白和凝血因子。血小板在出血凝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血液中,血小板是最小的細胞。血小板在電子顯微鏡下像橄欖形盤狀.也有梭形或不規(guī)則形。血小板長為l.5~4微米,寬為0.5~2微米。正常人血液中血小板計數為(100~300)×10”/升,l/3的血小板平時貯存在脾臟中。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作用,修補破損的血管。血小板的壽命平均為7~14天,當人體受傷流血時,血小板就會成群結隊地在數秒鐘內奮不顧身撲上去封閉傷口以止血。血小板和血液中的其他凝血物質——鈣離子和凝血酶等,在破損的血管壁上聚集成團,形成血栓,堵塞破損的傷口和血管,血小板還能釋放腎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縮,促進止血。
血小板在較長一段時間里被認為是血液中的無功能的細胞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醫(yī)師比佐澤羅發(fā)現它們在血管損傷后的止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人們發(fā)現血小板是從骨髓中巨核細胞脫落下來的小塊胞質,每個巨核細胞可產生:300~4 000個血小板。
各種侵害骨髓而形成造血功能低下的疾病,都會影響血小板的質和量。當血小板數降低時,很容易發(fā)生出血不止的現象。血小板出來,它就破裂了,放出它所含有的凝血物質——凝集素。凝集素一遇上血液里的凝集原,就會結合成凝血素。凝血素再和血漿里的纖維蛋白原結合,組成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很快地凝固,凝成一條條細長的纖維。這些纖維再縱橫交錯,形成一個堵住傷口的“纖維墻”,過幾天就逐漸形成了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