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wǎng)校內(nèi)部資料包
考試輔導
直播課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jīng)】胃、脾經(jīng)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功能主治】溫中除濕;行氣消食;止痛。主脘腹冷痛;寒濕吐瀉;霍亂;胸腹脹滿,飲食不消,牙痛;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9;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研末調(diào)敷,或搐鼻。
【注意】陰虛血虧及胃有郁火者禁服。
【各家論述】
1.《本草正義》:山柰,李氏《綱目》稱其辛溫,謂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蓋味辛溫而氣芳香,辟寒行氣,因亦與砂仁、蔻仁諸物相近,故治療亦約略似之。又謂治風蟲牙痛,則亦專行陽明,可作引經(jīng)藥,用與甘松同,必非辛溫之物,可以獨治陽明風火。
2.《品匯精要》:辟穢氣;為末擦牙,祛風止痛及牙宣口臭。
3.《綱目》: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
4.《本草匯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諸證。
5.《嶺南采藥錄》:冶跌打傷,又能消腫。治骨哽,以之和赤芍、威靈仙等分,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