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中醫(yī)知識 > 中醫(yī)文化 > 正文

中醫(yī)是怎樣診病的-醫(yī)林漫話

2013-05-14 17:00 醫(yī)學教育網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技能繳費>> 搞分秘籍>> 大綱教材>>

中醫(yī)診病,主要有望、聞、問、切四種方法,簡稱為“四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內臟的病變,可以從五官四肢體表各個方面反映出來。所以,通過望、聞、問、切這四種診斷方法,診察疾病表現在各個方面的癥狀,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質和它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為進一步的辨證論治提供依據。

望診,就是醫(yī)生用眼睛觀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態(tài)的變化。中醫(yī)通過大量的醫(yī)療實踐,認識到人體的外部,特別是面部、舌質、舌苔與內在臟腑有密切關系。如果五臟六腑產生了病變,就必然反映到體表。因此,通過望診可以了解機體內部的病變。醫(yī)生一開始接觸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雖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說明病人正氣還旺盛,治療起來效果必然較好;相反,病情看來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經萎靡不振,這就說明正氣已經衰退,治療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面部的不同色澤可以反映不同臟腑的病變。青、紅、黃、白、黑五色,相應地配合肝、心、脾、肺、腎五臟。如出現臉色發(fā)青,可能是肝臟的病變;臉色發(fā)黃,可能是脾胃的病變。從人的形態(tài),也可以看出病情變化。肥胖的人,容易出現陽氣不足和“痰濕”停留的癥狀;消瘦的人,容易出現陰血不足和陽盛火旺的癥狀。

中醫(yī)望診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診”,“舌診”包括看舌質和舌苔。舌質,指的是舌的本體;而舌苔是舌質表面覆蓋著的苔垢。看舌質可以了解正氣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氣的深淺;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層薄白的苔,叫舌苔。如果外來的邪氣侵入人體,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變厚。舌面光滑如鏡,那是因為正氣太虛的緣故。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為它通過“胃氣”與五臟六腑發(fā)生密切的關系,“胃氣”就是脾胃的功能狀態(tài),它的生理和病理狀態(tài)對于其他各臟的活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中醫(yī)對舌象的觀察,包括觀察舌質的顏色、舌苔的顏色和厚薄,以及舌體的形態(tài)等。在臨床中,由于舌象能比較準確地反映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況,所以有人認為舌象是人體生理和病理狀況的一面鏡子。

聞診,就是醫(yī)生用耳朵來聽病人的語言聲息,用鼻子來嗅病人身上或者排泄物、分泌物的氣味。這些對辨別病情的狀態(tài)也很有價值。

問診,它在中醫(yī)臨床上是很重要的。有關疾病發(fā)生的時間、原因、經過,過去得過什么病,患者病痛的部位,以及生活習慣、飲食嗜好等與疾病有關的情況,都要通過詢問病人或家屬才能了解。古代醫(yī)生為了強調“問診”的重要和概括“問診”的主要內容,還編了一首“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這說明,中醫(yī)看病,問診是非常重要的。

切診的“切”是用手觸摸病人身體的意思。醫(yī)生用手指在病人身上的一定部位進行觸摸或者按壓以了解病情的變化,它包括切脈和按診兩個部分。按診就是醫(yī)生手按病人的胸腹和觸摸病人其它部位的診法。切脈,平常又叫“摸脈”。全身的脈絡在人體內是一個密閉的管道系統(tǒng),它四通八達,像網一樣密布全身。在心氣的推動下,血液在脈管里循環(huán)周身。所以,只要人體任何一個地方發(fā)生病變,就會影響氣血的變化而從脈搏上顯示出來,中醫(yī)摸脈能診病,道理就在這里。

中醫(yī)切脈的方法有兩種,一種叫遍診法,就是觸模全身各處特定部位的動脈;另一種也是中醫(yī)經常采用的,即寸口脈法。“寸口”在手腕后的撓動脈表淺部位,如果手指輕輕地摸著皮膚,就感到脈搏在跳動,好像木塊漂在水面上一樣,這叫浮脈。見到這種脈,一般是比較輕淺的外感病。如果重按才感到脈搏在跳動,這叫沉脈,一般是內在臟腑的病變。正常成年人的脈搏一般在每分鐘70次左右醫(yī)學教|育網整理,略微慢一點和快一點都不能算病態(tài)。如果成年人每分鐘脈搏在90次以上,這是“數脈”,就得考慮是“熱證”;脈搏每分鐘不足60次,這是“遲脈”,就要考慮是“寒證”。浮沉的脈象可以辨別疾病的部位,遲數的脈象可以辨別疾病的性質。要辨別疾病的虛實,可以從脈搏是否有力來區(qū)分,比如實證的脈就有力,虛證的脈就無力。因為疾病經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所以脈象也是多樣的。祖國醫(yī)學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總結了豐富的脈學理論。一般常見的脈象,就有28種之多,此外還有病情危險時才能看到的怪脈等等。

望、聞、問、切四診在觀察疾病做出診斷的過程中,都有它們各自獨特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有人說中醫(yī)看病,只是看看舌苔摸摸脈,這種說法很不全面,因為它把中醫(yī)的四診割裂開了。當然,舌診、脈診在中醫(yī)診斷學上具有突出的地位。但是中醫(yī)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法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在臨床中必須把它們結合起來,這里說的就是“四診合參”。此外,由于疾病的表現非常復雜,很多時候疾病的本質和表現出來的現象是不相同的,這需要醫(yī)生依靠經驗判斷,分清真假,認識到疾病的本質。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5醫(yī)師技能考試

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校內部資料包

立即領取
考試輔導

直播課
【直播】醫(yī)師報名指導及復習備考公開課
2021網上報名/現場審核指導

直播時間:全年更新

直播主題:2021年報名/復習備考

直播老師:湯以恒、張鈺琪、鴻儒、端木靈、俞慶東、章一芹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