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主癰疽瘡腫;無名腫毒;瘰疬。
《全國中草藥匯編》
【別名】山慈姑、山蘭
【來源】蘭科冰球子Oreorchis patens (Lindl.) Lindl.,以假鱗莖入藥。
【生境分布】四川。
【性味】甘、辛,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解毒行瘀,殺蟲消癰。主治癰疽瘡腫,瘰疬,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 0.5~1錢,作散劑或丸劑。
【注意】本品有毒,多作外用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冰球子 《中華本草》
【拼音名】 Bīnɡ Qiú Zǐ
【別名】山慈菇、毛慈姑、泥賓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山蘭的假鱗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reorchis patens(Lindl.)Lindl.
采收和儲藏:春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山蘭,多年生草本。假鱗莖近球形,直徑約1cm.數(shù)個相連生于匍匐狀的根莖上,有2圈環(huán)紋,著生稀疏纖維,頂生1-2葉。葉片狹披針形,長達30cm,寬1.2-2.2cm,先端漸尖,基部收窄成柄?;ㄝ銈?cè)生于假鱗莖頂端,長達53cm,下部被2枚膜質(zhì)筒狀鞘;多花排成長8-20cm的總狀花序;小苞片短,狹披針形;花黃褐色,花被略向外反折;萼片和花瓣近等大,長7-10mm,寬約2mm,中萼片狹長圓形,側(cè)萼片和花瓣鐮狀長圓形;唇瓣白色帶紫斑,3裂,側(cè)裂片狹鐮刀狀,長約為中裂片的1/2,中裂片楔狀倒卵形,前緣皺波狀,合蕊柱長約6mm.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中山區(qū)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四川、貴州、云南、西藏。
【化學成份】含多種氨基酸(amino acid)。
【性味】味甘;辛;性寒;小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主癰疽瘡腫;無名腫毒;瘰疬。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未,每日1.5-3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四川常用中草藥》:“本品較地膽毒性大,多外用。”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