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
3月7日 18:00-22:00
詳情細胞死亡形態(tài)改變介紹:
壞死的病變在光鏡下通常要在細胞死亡若干小時后,當自溶性改變相當明顯時,才能辨認出來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1)細胞核的改變細胞核的改變是細胞壞死的主要形態(tài)學標志,表現(xiàn)為:①核濃縮,即由于核脫水使染色質濃縮,染色變深,核體積縮?。虎诤怂榱?,核染色質崩解為小碎片,核膜破裂,染色質碎片分散在胞漿內;③核溶解,在脫氧核糖核酸酶的作用下,染色質的DNA分解,細胞核失去對堿性染料的親和力,因而染色變淡,甚至只能見到核的輪廓。最后,核的輪廓也完全消失。
(2)細胞漿的改變嗜酸性染色增強。有時實質細胞壞死后,胞漿水分逐漸喪失,核濃縮而后消失,胞體固縮,胞漿強嗜酸性,形成嗜酸性小體,稱為嗜酸性壞死。實質細胞壞死后,整個細胞可迅速溶解、吸收而消失,為溶解壞死。
(3)間質的改變在各種溶解酶的作用下,間質的基質崩解,膠原纖維腫脹、崩解、斷裂或液化。壞死的細胞和崩解的間質融合成一片模糊的顆粒狀、無結構的紅染物質。
臨床上把確實失去生活能力的組織稱為失活組織。一般失活組織外觀無光澤,比較混濁(無光澤);失去正常組織的彈性(無彈性);因無正常的血液供給而溫度較低,摸不到血管搏動,在清創(chuàng)術中切除失活組織時,沒有新鮮血自血管流出(無血供);失活組織失去正常感覺(皮膚痛、觸痛)及運動功能(腸管蠕動)等(無感覺及運動功能)。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3月7日 18:00-22: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