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臨床醫(yī)學理論 > 外科學 > 正文

出血性疾病的檢查治療

2016-01-21 13:55 醫(yī)學教育網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技能繳費>> 搞分秘籍>> 大綱教材>>

出血性疾病的檢查治療:

檢查

根據患者的病史及體檢,判斷是否存在止血功能障礙,并分析可能的病因,實驗室檢查對出血性疾病的診斷至關重要。

1.篩選試驗

包括毛細血管脆性試驗、血小板計數、初學時間、凝血時間、部分活化的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等。

2.確診試驗

(1)血管異常包括毛細血管鏡檢查和vWF測定等。

(2)血小板異常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試驗等。

(3)凝血異常包括各種凝血因子的抗原及活性測定、凝血酶生成及糾正試驗等。

(4)抗凝異常包括抗凝血酶Ⅲ抗原及活性或凝血酶-抗凝血酶復合物、蛋白C、狼瘡抗凝物測定等。

(5)纖溶異常包括魚精蛋白副凝試驗、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D-二聚體、纖溶酶原測定等。

3.特殊檢查

對一些遺傳性疾病及一些少見的出血性疾病,還需進行一些特殊檢查如蛋白質結構分析、基因測定及免疫病理學檢查等才能確診。

治療

出血性疾病種類繁多,發(fā)病機制各異,臨床上應根據不同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給予相應治療措施。

1.血管因素所致出血性疾病的治療

除病因治療外,單純血管因素所致出血一般用減低血管脆性和通透性的藥物治療(如路丁、卡絡柳鈉、酚磺乙胺、維生素C、血凝片、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根據儲蓄額情況選用縮血管藥物(如垂體后葉素、麻黃素等)治療。

2.血小板因素所致出血性疾病的治療

(1)促進血小板生成藥物

1)血小板生成素(TPO)TPO參與巨核細胞增殖、分化、成熟并分裂形成有功能的血小板的全過程。

2)IL-11作用于骨髓細胞中原始造血干細胞,引起巨核系祖細胞倍體的增加,促進巨核細胞成熟,增加外周血小板數量。

(2)增強血小板功能藥物

巴曲酶可能促進血小板活化,誘導血小板聚集。

(3)腎上腺皮質激素

主要通過抑制血小板抗體的產生,阻斷巨噬細胞Fc受體,使附有抗體或免疫復合物的血小板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破壞減少,使血小板在脾內滯留減少,提高外周血小板數量。主要用于治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一般用潑尼松。

(4)免疫抑制劑

長春新堿、環(huán)磷酰胺、硫唑嘌呤、環(huán)孢霉素等免疫抑制劑可通過抑制免疫使血小板抗體生成減少。

(5)脾切除

藥物治療無效或脾亢所致血小板明顯減少,可考慮做脾切除術以減少血小板破壞場所。

(6)輸注血小板

原則上僅應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血小板量或質異常引起的嚴重出血。當血小板計數小于20×109/L,常伴有廣泛而嚴重的出血,如咯血、消化道出血、顱內出血等。預防性和治療性輸注血小板是最有效的治療措施。當血小板計數大于20×109/L,出血一般較輕,通常無需輸注血小板,以免反復輸注血小板后產生同種抗血小板抗體,至日后需緊急輸注血小板時療效降低醫(yī)學教育/網整理搜集。

3.凝血障礙所致出血性疾病的治療

根據發(fā)病機制的不同,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可分別采用補充維生素K(凝血酶原、FⅦ、FⅨ、FⅩ缺乏)及補充血漿及血液制品(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癥)等治療措施。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5醫(yī)師技能考試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歷年考點
    應試指導
    仿真試卷
    思維導圖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