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名人不凡凡人不名:
名人不凡凡人不名-再讀“理沖湯”
名人,稀有,鳳毛麟角。醫(yī)道更加如此。如果多一位名醫(yī),世上就會少一大片病者。研究名醫(yī)為何名?是功德事。
還是來看導師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人之臟腑,一氣貫通。若營壘連絡,互為犄角。一處受攻,則他處可為之救應。故用藥攻病,宜確審病根結聚之處,用對癥之藥一二味,專攻其處。即其處氣血偶有傷損,他臟腑氣血猶可為之輸將貫注,亦猶相連營壘之相救應也。又加補藥以為之佐使,是以邪去正氣無傷損。——世俗醫(yī)者,不知此理,見有專確攻病之方,若拙擬理沖湯者,初不審方中用意何如,君臣佐使何如,但見方中有三棱,莪術,即望而生畏,不敢試用。自流俗觀之,亦似慎重。及觀其臨證調(diào)方,漫不知根結于何處,惟是混開混破。恒集若香附,木香,陳皮,砂仁,枳殼,厚樸,延胡,靈脂諸藥,或十余味為一方或數(shù)十味為一方。服之令人臟腑之氣皆亂,常有病本可治,服此等藥數(shù)十劑而竟不治者。更或見有浮火虛熱,而加芩,梔,萎實之屬,則開破與寒涼并用。雖脾胃堅壯者,亦斷不能久服,此其貽害尤甚也”。
讀過導師的錦繡文章,你做何感想,我不知道。我的感想是八個字:涇渭分明,背道而馳。
名醫(yī)與凡醫(yī)完全是背向性思維,請看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醫(yī)理的明與不明;二是病理的明與不明;三是藥理的明與不明;四是膽量的明與不明。
能明醫(yī)理,明病理,明藥理,并明目張膽者為名醫(yī)。在這四明當中,最難的是明醫(yī)理,而要想明醫(yī)理,正像陸游對其兒所言:功夫在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