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很多人都想狂犬病是怎么引起的?下面請大家仔細閱讀醫(yī)學教育網編輯專門為您整理的狂犬病是怎么引起的這篇文章吧。
狂犬病病毒對神經組織有強大的親和力,主要通過神經逆行,向心性向中樞傳播,一般不入血。狂犬病毒含5種蛋白,即糖蛋白(G)、核蛋白(N)、雙聚酶(L)、磷蛋白(NS)及基質(M)等。后二者為小分子蛋白。G可導致體內形成中和抗體,可對抗病毒攻擊。N導致的抗體但不具中和力,可用檢測漿內包涵體。 狂犬病發(fā)病過程可分為下列3個階段:
1.病毒繁殖:
病毒自咬傷部位皮膚或黏膜侵入后,首先在局部神經外,即傷口附近的橫紋肌細胞內小量繁殖,通過和神經肌肉接頭的乙酰膽堿受體結合,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經。從局部傷口至侵入周圍神經不短于72h.從局部傷口至侵入周圍神經的間隔時間一般為3日以內,也有認為病毒在入侵處可停留2周之久,甚或更長(占潛伏期的大部分時間)。
2.侵入中樞神經:
沿周圍神經的軸索漿向心性擴散,其速度約每小時3mm(5cm/d)到達背根神經節(jié)后,開始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再波及整個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主要侵犯腦干和小腦等部位的神經元。但亦可在擴散過程中終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臨床表現。
3.擴散:
即病毒自中樞神經系統(tǒng)向周圍神經離心性擴散,侵入各組織與器官,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經上皮等處病毒最多。由于迷走神經核、吞咽神經核及舌下神經核的受損,可發(fā)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痙攣,臨床上患者出現恐水、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癥狀;交感神經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經節(jié)、交感神經節(jié)和心臟神經節(jié)受損,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紊亂,甚至突然死亡。
目前認為,病毒的局部存在并非導致臨床表現差異的惟一因素,體液免疫及細胞介導免疫早期有保護作用,但當病毒進入神經細胞大量增生后,則免疫介導的損害和發(fā)病也有一定關系,免疫抑制小鼠接種狂犬病毒后死亡延遲,被動輸入免疫血清或免疫細胞后,則死亡加速。在人類狂犬病,其淋巴細胞對狂犬病毒細胞增生反應為陽性者多為狂躁型,死亡較快。對髓磷脂基礎蛋白(MBP)有自身免疫反應者也為狂躁型,病情進展迅速,腦組織中可見由抗體、補體及細胞毒性T細胞介導的免疫性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