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了白芥子的中藥鑒定要點如下,請各位中藥學職稱考生仔細查看。
【來源】為十字花科歐白芥屬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種子。
【產地分布】原產于歐洲。我國山西、遼寧、山東、四川、云南、新疆多有栽培。
【采收加工】春播于7~8月采收,秋播于5月中、下旬采收,待果實大部分出現(xiàn)黃色時割下全株,后熟數日,選晴天曬干,脫出子粒,簸除雜質即可入藥。
【藥材性狀】種子呈球形,直徑1.5~2.5毫米。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具細微的網紋,有明顯的點狀種臍。種皮薄而脆,破開后內有白色折疊的子葉,有油性。無臭,味辛辣,粉碎濕潤后,有特殊的辛烈臭氣。
【性味歸經】性溫,味辛。歸肺經、胃經。
【功效與作用】利氣燥痰,散結消腫。屬利水滲濕藥下屬分類的利水消腫藥。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用量3~10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穴位敷貼。主治咳喘痰多,胸滿脅痛,肢體麻木,關節(jié)腫痛,濕痰流注,陰疽腫毒。
【化學成分】種子含芥子油苷,內有白芥子苷。還含脂肪油,芥子酶,芥子堿和賴氨酸、精氨酸、組氨酸等氨基酸。又含4-羥基苯甲酰膽堿,4-羥基苯甲胺。
【使用禁忌】肺虛久咳,陰虛火旺者禁服。內服過量會引起嘔吐、腹瀉。白芥子油對皮膚黏膜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充血,灼痛,甚至發(fā)泡,皮膚過敏或潰破者忌外用。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知識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