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了烏梅的中藥鑒定要點如下,請各位中藥學職稱考生仔細查看。
【來源】薔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et Zucc.的近成熟果實。
【產地分布】主產于浙江、福建、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5~6月果青黃色時采收,按大小分開,分別炕焙,火力不宜過大,溫度保持在40℃左右。焙至果肉呈黃褐色起皺皮為度。焙后再燜2~3天,待變成黑色即可。
【藥材性狀】類球形或扁球形,直徑2~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烏黑色,極皺縮,于放大鏡下可見茸毛,基部有圓形果梗痕。果肉軟或略硬,果核堅硬,橢圓形,棕黑色,表面有凹點,內含卵圓形、淡黃色種子1粒。具焦糖氣,味極酸而澀。
【性味歸經】性平,味酸、澀。歸肝經、脾經、肺經、大腸經。
【功效與作用】斂肺、澀腸、生津、安蛔。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臨床應用】用量6~12克。外用適量,搗爛或炒炭研末外敷。用治肺虛久咳、久瀉、久痢、蛔厥腹痛、嘔吐、虛熱消渴、崩漏下血、瘡毒等。
【化學成分】含有72種揮發(fā)油成分、有機酸、氨基酸及多糖。用酸堿滴定法測定烏梅中枸櫞酸的含量,按干燥品計算,含有機酸以枸櫞酸計,不得少于15.0%。另含蘋果酸、5-羥甲基-2-糠醛、延胡索酸、亞油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表邪未解者禁服,內有實邪者慎用。不宜多食。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知識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