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了全草類中藥——石吊蘭的中藥鑒定要點如下,請各位中藥學職稱考生仔細查看。
【來源】苦苣苔科植物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
【產地分布】生于陰濕巖石壁或樹干上,分布于云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福建、臺灣、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陜西、安徽等省區(qū)。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葉茂盛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藥材性狀】莖呈圓柱形,長25~60厘米,直徑0.2~0.5厘米。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縱皺紋,節(jié)膨大,常有不定根;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綠色或黃棕色,中心有空隙。葉輪生或對生,有短柄;葉多脫落,脫落后葉柄痕明顯;葉片披針形至狹卵形,長1.5~6厘米,寬0.5~1.5厘米,邊緣反卷,邊緣上部有齒,兩面灰綠色至灰棕色。氣微,味苦。
【性味歸經】性溫,味苦。歸肺經。
【功效與作用】化痰止咳,軟堅散結。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9~15克,或浸酒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外洗。用治咳嗽痰多,瘰疬痰核。
【化學成分】全草含石吊蘭素,即內華達素(nevade-nsin)。還有黃酮類及揮發(fā)油類
【使用禁忌】孕婦忌服。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知識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