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燥濕化痰-——用于濕痰、寒痰證。
本品辛溫而燥,有毒,入脾、胃、肺經(jīng)。長于燥脾濕而化痰濁,溫臟腑而化寒痰,并有止咳作用,為治濕痰、寒痰之要藥。尤善治臟腑濕痰。
?。?)治脾不化濕,聚濕為痰,痰濕阻肺之咳嗽氣逆,咳痰量多色白。常配橘皮、茯苓等同用,如二陳湯。
(2)治寒痰咳嗽,痰多清稀。配干姜、細辛等,如小青龍湯。
?。?)治濕痰上擾,蒙蔽清竅,頭痛眩暈。配天麻、白術等,如半夏白術天麻湯。
2.降逆止嘔-——用于胃氣上逆嘔吐。
本品既能燥濕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止嘔,為止嘔要藥。因性溫,尤其適宜于寒飲或胃寒嘔吐,經(jīng)配伍可用于多種原因所致的嘔吐。
?。?)治寒飲或胃寒嘔吐。常配生姜同用,即小半夏湯。
?。?)治胃熱嘔吐。配黃連、竹茹等,如黃連橘皮竹茹半夏湯。
?。?)治胃氣虛嘔吐。配人參、白蜜等,如大半夏湯。
(4)治胃陰虛嘔吐。配石斛、麥冬等。
?。?)治妊娠嘔吐??膳c配蘇梗、砂仁等同用。
3.消痞散結-——用于胸痹,結胸,心下痞,梅核氣。
本品有辛散消痞、化痰散結作用,治痰氣互結之痞證、結胸、胸痹、梅核氣等。
?。?)治痰濁阻滯,胸陽不振之胸痹、真心痛。配瓜蔞、薤白,即瓜蔞薤白半夏湯。
?。?)治痰熱結胸。配瓜蔞、黃連同用,即小陷胸湯。
(3)治濕熱阻滯之心下痞滿。配干姜、黃連、黃芩等,如半夏瀉心湯。
?。?)治氣郁痰凝之梅核氣。配紫蘇、厚樸等,如半夏厚樸湯。
4.外用消腫止痛——-用于瘰疬癭瘤,癰疽腫毒及毒蛇咬傷等。
本品內(nèi)服能消痰散結,外用能消腫止痛,用于瘰疬癭瘤、癰疽腫毒及毒蛇咬傷。
?。?)治痰濕凝結之瘰疬癭瘤。配海藻、浙貝母等,如海藻玉壺湯。
(2)治癰疽發(fā)背、無名腫毒、毒蛇咬傷??捎蒙费心┱{(diào)敷或鮮品搗敷。
此外,取本品燥濕和胃之功,用于濕痰內(nèi)盛,胃氣失和而夜寐不安者,配秫米,化痰和胃以安神;又取其散結降濁之效,用于中寒內(nèi)盛、陽氣不運的冷積便秘,配硫磺以助陽通便,即半硫丸。
用法用量:煎服,3~10g.內(nèi)服一般宜制用,制法不同,功用有別:法半夏長于燥濕且溫性較弱;姜半夏長于降逆止嘔;清半夏長于化痰;半夏曲功能消食化痰;竹瀝半夏性寒涼,善清熱化痰息風。外用生品適量,磨汁涂或研末調(diào)敷患處。
使用注意:反烏頭。陰虛燥咳,血證,熱痰,燥痰應慎用。本品劑量過大(30~90g)或生品內(nèi)服0.1~2.4g可引起中毒。主要表現(xiàn)為口內(nèi)苦澀流涎,口舌麻木,舌干,不能發(fā)音,胃部不適,惡心,腹瀉;或有胸前壓迫感,心悸。也有因服生半夏過量而致永久性失音者;外用生半夏可致過敏性、壞死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