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陰惡性腫瘤約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3%~5%,多見于60歲以上婦女,以鱗狀細胞癌最常見。
(一)臨床表現
1.癥狀絕大多數患者有瘙癢癥狀,以晚間為重。隨病灶位置的不同也可出現其他癥狀,如病灶局部的疼痛、排尿困難、出血和轉移灶的相應癥狀。
2.體征早期浸潤癌無特異性體征,常與外陰鱗狀上皮增生共存。晚期病灶呈潰瘍、乳頭或結節(jié)狀腫物,多有色素沉著。病灶可累及外陰、會陰或肛門周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圍的任何部位,多為單發(fā),可分為中線型和側位型。
(二)診斷
根據病史、體征,應行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對無明顯腫塊者,可采用陰道鏡和(或)1%甲苯胺藍進行外陰染色,在可疑病灶處取材活檢。
(三)處理
手術治療為主,輔以放療及化療。近年來更強調個體化治療,根據病情合理選擇術式及輔助治療,以提高療效,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及術后并發(fā)癥。
1.手術治療
(1)0期:對多發(fā)病灶,可行單純外陰皮膚切除;對單個病灶,行病灶局部切除(切緣距病變0.5~1.0cm)。
(2)Ⅰ期:ⅠA期行外陰擴大局部切除術。ⅠB期病變位于一側者,可行外陰廣泛性局部切除術(手術切緣距腫瘤邊緣2cm,深度達泌尿生殖膈淺筋膜)加同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癇變位于外陰中線者,行外陰廣泛性局部切除術加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
(3)Ⅱ期:外陰廣泛切除術及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
?。?)Ⅲ期:單側區(qū)域淋巴結轉移者術式同Ⅱ期,并根據病情同時行部分下尿道、陰道與肛門皮膚切除,腹股溝深淋巴結陽性者,應行腹股溝和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盆腔區(qū)域術后放療。
(5)Ⅳ期:除行外陰廣泛切除術加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外,分別根據膀胱、上尿道或直腸受累情況做相應切除。
2.放射治療:外陰鱗癌對放射治療較敏感,但外陰組織對放射線耐受性差,易發(fā)生嚴重放射反應,如腫脹、糜爛、劇痛,難以達到放射根治劑量。放射治療常用于:
?、傩g前局部照射,縮小癌灶后再手術;
?、谕怅帍V泛切除術后盆腔淋巴結照射;
?、坌g后局部殘存癌灶或復發(fā)癌的治療;
?、苡惺中g禁忌,晚期不宜手術者可行姑息性放療。
3.化學治療:多用于晚期癌或復發(fā)癌的綜合治療。常用藥物為鉑類、博來霉素、氟尿嘧啶等,可采用靜脈注射或局部動脈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