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手機網
醫(yī)學教育網手機網

手機網二維碼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醫(yī)學百科類 > 草藥 > 正文

赤樸名家論述

2012-06-11 10:01 醫(yī)學教育網
|

①李杲

厚樸,苦能下氣,故泄實滿;溫能益氣,故能散濕滿。

②《湯液本草》《本經》

云厚樸治中風、傷寒頭痛,溫中益氣,消痰下氣,厚腸胃,去腹脹滿。

果泄氣乎?果益氣乎?若與枳實、大黃同用,則能泄實滿,《本經》謂消痰下氣者是也。

若與橘皮、蒼術同用,則能除濕滿,《本經》謂溫中益氣者是也。

與解利藥同用,則治傷寒頭痛。

與治痢藥同用,則厚腸胃。

大抵苦溫,用苦則泄,用溫則補。

③朱震亨

厚樸,氣藥也。

溫而能散,消胃中之實也。

厚樸能治腹脹,因其味辛以提其氣。

④《本草經疏》

厚樸,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氣血痹死肌者,蓋以風寒外邪,傷于陽分,則為寒熱頭痛;風寒濕入腠理,則氣血凝澀而成痹,甚則肌肉不仁,此藥辛能散結,苦能燥濕,溫熱能祛風寒,故悉主之也。

《別錄》又主溫中、消痰、下氣,療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不止,泄痢心煩滿者,何莫非腸胃氣逆壅滯,及痰飲留結,飲食生冷所致?得此下泄開通,溫熱暖腎,則諸證不求其止而止矣。

至于淋露,雖屬下焦為病,然多因胃家濕熱下流;三蟲亦腸胃濕熱所生,苦能燥濕殺蟲,故亦主之也。

《本經》又主驚悸,及《別錄》除驚去留熱者,皆非其所宜。

驚悸屬心虛,于脾胃絕無相干,氣味大溫之藥,又豈能去留熱哉。

至益氣厚腸胃,蓋亦指邪氣去正氣自益之謂,積滯消腸胃自厚之意耳,非消散之外,復有補益之功也,用者詳之。

厚樸氣味辛溫,性復大熱,其功長于泄結散滿,溫暖脾胃。

一切飲食停積,氣壅暴脹,與夫冷氣、逆氣、積年冷氣入腹,腸鳴,虛吼,痰飲吐沫,胃冷嘔逆,腹痛泄瀉及脾胃壯實之人,偶感風寒,氣實人誤服參、耆致成喘脹,誠為要藥。

然而性專消導,散而不收,略無補益之功。

⑤《本草匯言》

厚樸,寬中化滯,平胃氣之藥也,凡氣滯于中,郁而不散,食積于胃,羈而不行,或濕郁積而不去,濕痰聚而不清,用厚樸之溫可以燥濕,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氣也。

故前古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嘔逆瀉利,蟲積痞積,或肺氣脹滿,痰涎喘嗽,或胃氣壅滯,水谷不行,用此消食化痰,去濕散脹,平土、金二臟,以致于中和也。

沈孔庭云:厚樸辛苦溫燥,入脾胃二經,散滯調中,推為首劑。

然配他藥,無往不可,與枳實、大黃同用,則泄實滿,故大柴胡湯用之:與陳皮、蒼術同用,則除濕滿,故平胃散用之;與人參、白術、麥蘗同用,則治虛滿,故調中湯用之;又同半夏、膽星,能燥濕清痰;同甘草、白術,能和中健胃;同枳殼、萊卜子能下氣寬腸:同紫蘇、前胡能發(fā)散風寒;同山楂、枳實能疏氣消食;同吳萸、肉桂能行濕燥陰,實有理氣行氣之功。

但氣之盛者,用無不驗,氣之弱者,宜少用之。

⑥《本草經讀》

厚樸,氣味厚而主降,降則溫而專于散,苦而專于泄,故所主皆為實癥。

中風有便溺阻隔癥,傷寒有下之微喘癥,有發(fā)汗后腹脹滿癥,大便鞭癥,頭痛有濁氣上沖癥,俱宜主以厚樸也。

至于溫能散寒,苦能泄熱,能散能泄,則可以解氣逆之驚悸。

能散則氣行,能泄則血行,故可以治氣血痹及死肌也。

寬脹下氣,《經》無明文,仲景因其氣味苦溫而取用之,得《本經》言外之旨也。

⑦《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厚樸,治胃氣上逆,惡心嘔噦,胃氣郁結脹滿疼痛,為溫中下氣之要藥。

為其性溫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達,故《本經)謂其主中風、傷寒頭痛,《金匱》厚樸麻黃湯用治咳而脈浮。

與橘、夏并用,善除濕滿;與姜、術并用,善開寒痰凝結;與硝、黃并用,善通大便燥結;與烏藥并用,善治小便因寒白濁。

味之辛者,又能入肺以治外感咳逆;且能入肝,平肝之橫恣,以愈脅下掀疼。

……兼入血分,甄權謂其破宿血,古方治月閉亦有單用之者。

諸家多謂其誤服能脫元氣,獨葉香巖謂多用則破氣,少用則通陽,誠為確當之論。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相關資訊
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