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用主治-卷耳的功效】祛風(fēng)散熱,解毒殺蟲。
治頭風(fēng),頭暈,濕痹拘攣,目赤、目翳,風(fēng)癩,疔腫,熱毒瘡瘍,皮膚瘙癢。
①《別錄》:治膝痛,溪毒。
②《藥性論》:主肝家熱,明目。
③《唐本草》:主大風(fēng),癲癇,頭風(fēng),濕痹,毒在骨髓,除諸毒螫,殺疳濕匿,主腰膝中風(fēng)毒。
亦主猘狗毒。
④《本草拾遺》:葉挼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黃好睡。
⑤《履巉巖本草》:去風(fēng)活血。
⑥《綱目》:善通頂門連腦。
⑦《天寶本草》:去風(fēng)解毒。
治肚大青筋,皮膚瘙癢,風(fēng)濕癥。
⑧《廣東中藥》II:治紅云血癬,痰火核,感冒,鼻淵。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2~4錢;搗汁、熬膏或入丸、散。
外用:搗敷、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洗。宜忌
①《千金·食治》:不可共豬肉食。
②《唐本草》:忌米泔。
③《本草從新》:散氣耗血,虛人勿服。
選方
①治婦人血風(fēng)攻腦,頭旋悶絕,忽死倒地,不知人事:喝起草嫩心,陰干為末,如常酒服一大錢。
(《斗門方》)②治中風(fēng)傷寒頭痛,又療疔腫困重:生搗蒼耳根葉,和小兒尿絞取汁,冷撮一升,日三度,(《食療本草》)③治中風(fēng),頭痛,濕痹,四肢拘攣痛:卷耳嫩苗葉一斤,酥一兩。
先煮卷耳三、五沸,漉出,用豉一合,水二大盞半,煎豉取汁一盞半,入卷耳及五味,調(diào)和作羹,入酥食之。
(《圣惠方》蒼耳葉羹)④治赤白下?。壕矶莶痪卸嗌伲磧?,以水煮爛,去滓,入蜜,用武火熬成膏。
每服一、二匙,白湯下。
(《醫(yī)方摘元》)⑤治目上星翳:鮮蒼耳草,搗爛涂膏藥上貼太陽穴。
(《浙江民間草藥》)⑥治大風(fēng)及諸風(fēng)疾:蒼耳不以多少,碾為細(xì)末,用大風(fēng)(子)油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用荊芥茶送下,不拘時(shí)候服。
(《履巉巖本草》)⑦治癩:嫩蒼耳、荷葉各等分。
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
(《袖珍方》)⑧治疔腫,出根:蒼耳燒作灰,和臘月豬脂封之。
(《本草拾遺》)⑨治熱毒攻手足,赤腫焮熱,疼痛欲脫:蒼耳草絞取汁以漬之。
(《千金方))⑩治中耳炎:鮮蒼耳全草五錢(干的三錢)。
沖開水半碗服。
(《福建民間草藥》)⑾治疥瘡痔漏:蒼耳全草煎湯熏洗。
(《閩東本草》)⑿治風(fēng)疹和遍身濕癢:蒼耳全草煎湯外洗。
(《閩東本草》)⒀治赤白汗斑:蒼耳嫩葉尖和膏鹽擂爛。
五、六月間擦之,五、七次。
(《摘元方》)⒁治花蜘蛛毒咬人:野縑絲,搗汁一盞服,仍以渣敷之。
(《摘元方》)⒂治蟲咬性皮炎:鮮蒼耳莖葉、白礬、明雄各適量。
共搗成膏,外敷螫咬處,固定。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