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筋的分布,一般都有在淺部,從四肢末端走向頭身,多結聚于關節(jié)和骨骼附近,有的進入胸腹腔,但不屬絡臟腑。經筋的分布,同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循行走向不盡相同。
經筋的分布,一般都有在淺部,從四肢末端走向頭身,多結聚于關節(jié)和骨骼附近,有的進入胸腹腔,但不屬絡臟腑。經筋的分布,同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循行走向不盡相同。其具體分布如下:
1、足太陽經筋:起于足小趾,向上結于外踝,斜上結于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結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結于腘部,其分支結于小腿肚(腨外),上向腘內則,與腘部另支合并上行結于臀部,向上挾脊到達項部;分支入結入舌根;直行者結于枕骨,上行至頭頂,從額部下,結于鼻;分支形成“目上網”(即上瞼),向下結于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行外側結于肩髃;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結于耳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從缺盆出,斜上結于鼻旁。
2、足少陽經筋:起于第四趾,向上結于外踝,上行沿脛外側緣,結于膝外側;其分支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側,前邊結于“伏兔”,后邊結于骶部。直行者,經季脅,上走腋前緣,系于胸側和乳部,結于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過缺盆,行于太陽筋的前方,沿耳后,上額角,交會于頭頂,向下走向下頜,上結于鼻旁。分支結于目外眥,成“外維”。
3、足陽陰經筋:起于第二、三、四趾,結于足背;斜向外上蓋于腓骨,上結于膝外側,直上結于髀樞(大轉子部),向上沿脅肋,連屬脊椎。直行者,上沿脛骨,結于膝部。分支結于腓骨部,并合足少陽的經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結于股骨前,聚集于陰部,向上分布于腹部,結于缺盆,上頸部,挾口旁,會合于鼻旁,上方合于足太陽經筋——太陽為“目上網”(下瞼)。其中分支從面頰結于耳前。
4、足太陽經筋:起于大足趾內側端,向上結于內踝;直行者,絡于膝內輔骨(脛骨內踝部),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股骨前,聚集于陰部,上向腹部,結于臍,沿腹內,結于肋骨,散布于胸中;其在里的,附著于脊椎。
5、足少陽經筋:起于足小趾的下邊,同足太陽經筋并斜行內踝下方,結于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于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陰部,沿脊里,挾膂,向上至項,結于枕骨,與足太陽經會合。
6、足厥陰經筋:起于足大趾上邊向上結于內踝之前。沿脛骨向上結于脛骨內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陰部,聯(lián)絡各經筋。
7、手太陽經筋:起于手小指上邊,結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內側緣,結于肘內銳骨(肱骨內上踝)的后面,進入并結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走腋后側緣,向上繞肩胛,沿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的前方,結于耳后乳突;分支進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結于下額,上方連屬目外眥。還有一條支筋從頜部分出,上下頜角部,沿耳前,連屬目不暇接外眥,上額,結于額角。
8、手太陽經筋:起于和無名指末端,結于腕背,向上沿前臂結于肘部,上繞上臂外側緣上肩,走向頸部,合于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額角處進入,聯(lián)系舌根;另一支從下頜角上行,沿耳前,連屬目眥,上額,結于額角。
9、手少陽經筋:起于食指末端,結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外側,結于肩髃;其分支,繞肩胛,挾脊旁;直行者,從肩髃部上頸;分支上面頰,結于鼻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陽經筋的前方,上額角,絡頭部,下向對側下額。
10、手太陽經筋:起于手大拇指上,結于魚際后,行于寸口動脈外側,上沿前臂,結于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出缺盆,結于肩髃前方,上面結于缺盆,下面結于胸里,分散通過膈部,到達季脅。
11、手少陽經筋:起于手中指,與手太陰經筋并行,結于肘內側,上經上臂內側,結于腋下,向下散布于脅的前后;其分支進入腋內,散布于胸中,結于膈。
12、手少陽經筋:起于手小指內側,結于腕后銳骨(豆骨),向上結于肘內側,再向上進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行于乳里,結于胸中,沿膈向下,系于臍部。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脈是主干,絡脈是分支。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lián)絡臟腑肢節(jié),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
正常生理情況下,經絡有運行氣血,感應傳導的作用,而在發(fā)生病變情況下,經絡就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映病變的途徑。
由于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絡屬臟腑,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根據疾病癥狀出現(xiàn)的部位,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lián)系的臟腑,作為疾病的診斷依據。
在治療上,無論是針灸、推拿或藥物治療,都是通過調整經絡氣血的功能活動,進而調節(jié)臟腑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經絡新解:經絡本身是一種意識規(guī)律活動的產物,它的的活動以氣和意識做為物質,活動的路徑即為經絡。
內氣:重在體內規(guī)律活動的一種意識。并且合以下三要素
內氣的三要素:
A, 有明確的布《布置,調控》氣位置
B, 有由動靜演生的方向性
C, 在身體部位之間的左右交叉性,并有一交叉點
舉例說明:
1, 意識在手指,則布氣位置在手指
2, 意由手至腳,則方向性為向腳
3, 意由左手至右腳,右手向左腳,則,二氣之間會相互交叉,并有一焦點。
一次調控內氣的完整調控過程:
如,意由左手行至右腳,同時意由右手行至左腳。
則:行氣位置在手,足。方向向腳,交叉點在二盆骨正中點。
經絡,穴。
內氣的流動必然有一定的路徑,這種路徑就是經絡。二氣相交之處,即為穴位。
經絡與穴先天即存在。但隨內氣的廢止而無法感知和判斷,猶如不存。故經絡與穴位隨內氣的建立和疏通而自知存在,隨內氣的消散而自不知存在。
經絡的及相關元素的作用
內氣的作用過程依次是氣—血---肌肉---筋---骨。
內氣的活動直接支配血液的活動。
血液的活動會引起肌肉,筋,骨的相應變化。
即血的活動引發(fā)肌肉的活動,肌肉的活動引發(fā)筋的活動,筋的活動引發(fā)骨的活動。
整個過程的始端為意識,終端為骨。
如:導內氣由手至腳,持續(xù)。
則:隨著腳部內氣的積累,血液增加,肌肉膨脹,筋骨移位,趨利于氣血的通入和聚集,骨密度增加。
經絡,穴位的作用
經絡是內氣的通道,本身無特定的作用,隨內氣的變化作用發(fā)生變化。
穴的作用相當于一個閥門,隔離不同部分之間的氣血,保證內氣的流向不發(fā)生變化。
如引內氣由手入腳,腳部會積累內氣,血液,同時血壓升高,而手部則血壓降低。如果沒有穴的控制,此時腳部的氣血會自動流向手部,進而失去對氣息的控制。而守住穴位后,氣血則不會發(fā)生逆流。
但是當持續(xù)到一定的時間以后,腳部會因為內壓太大而氣,感覺疲勞,氣血無法導入,此時,一次導氣結束。
總體而言,穴的作用就是保證氣血的流向,并且持續(xù)一段時間。
參考資料
《經絡是水通道》張維波 著 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