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火性上炎,“上火”的人多會有頭面部“熱”的表現(xiàn),如咽喉干痛、頭昏目脹、鼻腔熱烘、口舌生瘡、流鼻血、牙痛等癥狀,都可被認為是“上火”。
“上火”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夏季更常見,這是因“火”為夏季主氣,火、溫、暑三氣同性,當人體陰陽不平衡時,五臟六腑便易生“火”,陽亢火氣就大。另外,秋冬季節(jié),氣候變化無常,空氣干燥,也是容易“上火”的季節(jié)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上火”不僅會直接誘發(fā)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還可能引發(fā)或加重急性結膜炎、鼻炎、鼻出血、扁桃體炎、牙周炎、痤瘡、便秘、胃脘熱痛、尿道感染等疾病。此外,“火熱之邪”還易竭耗陰液,導致血液粘稠,造成循環(huán)功能障礙或血流不暢,故當老年人(或心腦血管病者)“上火”時,還可能引發(fā)腦中風等。還有研究認為,“火邪”致病,會使人體內的代謝產(chǎn)物乳酸、肌酸、肌酐、尿酸及含氮的有機化學物積滯在人體中,從而損害肝、腎等臟器。
由此可見,“上火”并非小事,當然不能置之不理。只有及時清除體內的熱毒之邪,才能避免相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上火”宜采用“清熱祛火法”治療,即用寒涼性質的藥物以清內熱,達到熱除火退的目的,所用藥物多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解毒等作用。實火(牙齦疼痛、喉痛、口腔內生瘡、口渴欲飲、內熱、大便干結)一般宜清熱瀉火,虛火(燥熱、盜汗、口熱干燥不欲飲、心煩、失眠、耳鳴、頭暈)則宜清熱滋陰。
如今,清熱祛火藥品種甚多,下面列表介紹幾種最常用的,以供患者參考。需要時最好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編者注:下表中的用量都是成人用量,小兒當酌情減量)。
功能與主治:滋陰清熱、解毒消腫。用于虛火上炎引起的口腔粘膜、扁平苔蘚、復發(fā)性口瘡等各類急慢性口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