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
3月7日 18:00-22:00
詳情細胞凋亡研究歷史:
1.凋亡概念的形成1965年澳大利亞科學家發(fā)現(xiàn),結扎鼠門靜脈后,電鏡觀察到肝實質組織中有一些散在的死亡細胞,這些細胞的溶酶體并未被破壞,顯然不同于細胞壞死。這些細胞體積收縮、染色質凝集,從其周圍的組織中脫落并被吞噬,機體無炎癥反應。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1972年Kerr等三位科學家首次提出了細胞凋亡的概念,宣告了對細胞凋亡的真正探索的開始,在此之前,關于胚胎發(fā)育生物學、免疫系統(tǒng)的研究,肝細胞死亡的研究都為這一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2.細胞凋亡的形態(tài)學及生物化學研究階段(1972-1987)。
1)利用光鏡和電鏡對形態(tài)學特征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2)染色體DNA的降解:細胞凋亡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細胞染色質的DNA降解,凋亡時DNA的斷片大小規(guī)律是200bp的整數(shù)倍。
3)RNA/蛋白質大分子的合成。
4)鈣離子變化,細胞內鈣離子濃度的升高是細胞發(fā)生凋亡的一個重要條件。
5)內源性核酸內切酶:細胞發(fā)生凋亡是需要這種核酸內切酶參與的。
3.細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階段。
1)與細胞凋亡的相關基因及調控。
2)細胞凋亡的信號轉導。
3)與細胞凋亡的各種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及相互關系。
4.細胞凋亡的臨床應用基礎研究階段細胞凋亡的研究,其生命力在于最終能夠有利于疾病機制的闡明,以及新療法的探索及問世。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3月7日 18:00-22: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