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扁鵲發(fā)明四診法:
扁鵲學成之后,開始四處行醫(yī),并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診斷手法,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診斷體系。這就是后來中醫(yī)總結的四診法,當時被扁鵲稱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這些診斷技術在史書記載的扁鵲診療案例中都有充分體現。
在中醫(yī)四診法中,望診十分重要,是醫(yī)療實踐的第一步。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生病時臉色、皮膚往往會發(fā)生變化,醫(yī)生在了解病人癥狀時也會先觀察氣色,初步把握疾病的源頭和輕重。望診又十分深奧,僅僅通過望色就了解病情需要很深的功力。扁鵲就是一位精于望色的醫(yī)生,被收入中學課本的《扁鵲見蔡桓公》就是對他出神入化的望診技術最真切的寫照。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负罟适谷藛栔t(yī)學|教育網整理,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除了望診,扁鵲的切脈診斷也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司馬遷認為,扁鵲是最早把切脈診斷應用于臨床的醫(yī)生。
有一次,手握晉國重權的趙簡子突然昏倒,五天都不省人事,眾人都非常害怕,就把扁鵲找來。這一回扁鵲用切脈的方法,很快就診斷完了,他告訴眾人不用大驚小怪,趙簡子的脈搏跳動很正常,不出三天就能醒來。果然,兩天半后,趙簡子就醒了。
在這個故事中,扁鵲為趙簡子切脈又快又準,是因為他發(fā)明了獨特的寸口診法。
實際上,在扁鵲之前,中醫(yī)已經通過切脈來了解病情,當時通行的是三部九候診法,就是在診病時順著血脈按切全身包括頭頸部、上肢、下肢及軀體的脈,非常麻煩。扁鵲則發(fā)現了人體脈絡的一個交接點寸口,也就是我們平常數脈搏按的手腕部位。這也是扁鵲對中醫(yī)診療手法做出的貢獻之一。
望診和切脈是四診法中最有技術含量的方法醫(yī)學|教育網整理,扁鵲運用得也極為純熟。當然,他也經常綜合運用四診法來治病救人。
有一次扁鵲路過虢國,恰好碰到虢國太子猝死。他先向虢宮中了解了太子的狀況,根據經驗判斷太子可能是患了“尸厥癥”,由于陰陽脈失調導致全身脈象紊亂,故看上去像已經死亡。他又通過試太子的下身是否仍有溫度,聽其耳朵是否有聲響,看其鼻孔是否擴張,綜合運用觀顏色、聽聲息、問癥狀、切脈搏等手法,做出了太子依然活著的判斷。然后,扁鵲在全面了解、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對癥下藥醫(yī)學|教育網整理,虢太子果然“起死回生”了。
救治虢太子的例子全面展示了四診法的功效和扁鵲的高超醫(yī)術。扁鵲之后,中醫(yī)確立了望、聞、問、切的四診法,而扁鵲作為我國歷史上最早應用脈診判斷疾病的醫(yī)生,其開創(chuàng)之功永遠為人銘記。